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,其绝大多数源自河南殷墟

但这些珍贵的文物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已经散落到世界各地,目前被全世界约200余家机构和个人收藏。
这些甲骨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,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。

中国 >134382

自甲骨文被发现以来,已经过去了125年。

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,先辈们孜孜探索,希望能够解开这些古老文字的全部秘密。他们的工作为我们今天对甲骨文的理解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王懿荣
发现者 (1845—1900)
刘 鹗
第一本甲骨著录作者 (1857—1909)
罗振玉
甲骨四堂 (1866—1940)
王国维
甲骨四堂 (1877—1927)
郭沫若
甲骨四堂 (1892—1978)
董作宾
甲骨四堂 (1895—1963)
唐 兰
甲骨五老 (1901—1979)
于省吾
甲骨五老 (1896—1984)
商承祚
甲骨五老 (1902—1991)
胡厚宣
甲骨五老 (1911—1995)
陈梦家
甲骨五老 (1911—1966)

甲骨文微痕影像+人工智能,开辟甲骨文研究的新领域

甲骨文的研究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由于甲骨文的年代久远,许多文字已经模糊不清,研究材料的不足使解读工作异常艰难,这促使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创新。

从“物理实物”向“高保真数据”转化,破解“看得清”难题,助力数字化“回归”。

从“文字文本”向“关联融合的实体”转化,破解“查得到”难题,助力数字化“研究”。

沉淀关联数据形成“甲骨文基因库”,助力查重、补全等数字化“整理”任务。

AI数字工具箱

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,AI数字工具箱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。通过人工智能、图像识别等技术,我们可以更高效地对甲骨文进行分类、解读和保护。这些技术的应用,不仅能够加速甲骨文研究的进程,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存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