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书记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多次提到汉字源头甲骨文。甲骨文对殷商史研究、中华文明探源、古文字研究、汉文字传承、文明交流互鉴等有着重大意义。
甲骨学领军人物、社科院学部委员宋镇豪先生倡议发起“数字甲骨国际共创计划”,旨在实现“甲骨文大数据回乡之愿”,用数字科技和创新模式助力甲骨文全息化整理著录、文字释读、活化利用、研学普及、参与互动和文创,推动甲骨学研究和破译。
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、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、中国先秦史学会及社科院考古所和历史所、郑州大学汉字文明中心、安阳市文物局及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殷墟博物馆、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、新华社河南分社等联合共创,实现微痕增强的全信息模型、字形匹配AI的古文字搜索等技术突破,解决实物“看不清”、文字“查不到”等基础性问题。打磨工具沉淀到研究平台“殷契文渊”助力专家人机协同,应用到活化平台“了不起的甲骨文”助力公众感知甲骨文、吸引爱好者参与众创。
成果助力甲骨文整理、破译、活化利用跨越式升级和大幅提质增效,沟通了国内和海外收藏和研究机构,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2023案例集。得到古文字、殷商史、考古等领域众多专家学者认可,期待技术能够更广泛应用,形成工具和规范,助力文化传承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。
“数字甲骨国际共创计划”又称“数字甲骨国际共创计划”,依托“殷契文渊”研究平台和“了不起的甲骨文”活化平台及探元数字文化开放平台助力甲骨文数字化保护研究、活化利用、开放共享。联合建设数字甲骨国际共创中心,邀请甲骨文相关收藏机构、研究机构、文化机构、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等共建共享、共创共益,主要任务包括:
(一)数字化保护:甲骨文采集建模与开放共享
与收藏单位共创,对保存的甲骨实物进行高保真数据采集,形成微痕增强的全信息数据模型,为收藏单位和数字甲骨中心共有,在研究和活化平台开放共享。
(二)数字化研究:数字著录助推专家与平台人机协同
与收藏单位共创专题性数字著录,助力历史、考古、古文字、文博等研究人员进行文字释读、字形演绎、书体构形、卜辞类组、分期断代、甲骨材质、断片缀合、契刻走刀、微痕分析、涂朱填墨、占卜形态、文例释读、语法句法、残辞互补、刻辞内容、殷商史等研究。
(三)数字化活化:数字展陈和研学普及
面向文博机构展览高清甲骨,基于“了不起的甲骨文”小程序共创甲骨实物及展览的在线内容展示和讲解。线上线下相融合,为实物或文字生成二维码,把甲骨带回家。在竖屏触摸装置安装甲骨文数字海报内容,在趣味性的在场互动体验中助力公众了解甲骨文和汉文字。
依托了不起的甲骨文,共享甲骨文研学互动数字工具和内容,为文博机构社会教育、学校甲骨文特色教学等提供助力;通过知识大挑战、甲骨文体操等,为社团活动提供助力;共创更多研学内容。
(四)数字化参与:甲骨文“破译”的线索众创
基于未释读甲骨文字,提供汉字造字方法、相似字搜索等功能,在吸引爱好者提供破译线索,在引起公众兴趣同时为研究人员考释文字助力。
数字甲骨共创计划通过开放可持续的模式助力收藏机构共享数据、专家学者沉淀智慧、策展人形成数字展览,开放素材和工具助力研学、社团活动、短视频创作、现有数字产品融入甲骨文。基于成套技术、工具、规范,天津博物馆、安阳博物馆率先自行配套资金实现甲骨文从采集建模、研究考释、展览研学的全流程。海外合作与英国、欧盟洽谈,助力流失海外甲骨在殷墟的数字汇聚。联合网基会、新华社等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助力。
甲骨文数字技术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,让不可能变为可能;工具打磨为甲骨文相关各类工作提质增效;模式创新让甲骨文资源更好的创造性转化、应用场景更好的创新性发展。期待着政府指导与社会各方力量助力。